【ABLE】2023研華海洋保育日:改變,從你我開始!

台灣被海包圍,有藻礁、冷泉、海底火山等各種充滿獨特性的生態系,卻沒有海洋文化。近年來,可能連海鮮文化也即將消失,人類活動導致了海洋不可恢復的劇變,身為島嶼子民,我們應該在還來得及之前,用行動為腳下的土地帶來改變。

這次淨灘活動,研華志工實踐了「SDG14海洋生態」之關鍵目標,到基隆外木沙灘親手撿拾難以清除的垃圾,並透過ICC海洋廢棄物監測,了解源頭減量的重要性。海洋把全世界串在一起,她孕育成千上萬種生物,人類也賴以為生。唯有付諸行動,才能迎向湛藍的未來。

活動當天研華志工們聚集在基隆外木山礫石海岸,拿起米袋和鐵夾,細心撿拾、觀察大大小小的海洋廢棄物,短短一小時的時間,清除了國內外的寶特瓶、瓶蓋、生活一次性塑膠用品,還有漁網、魚鉤、打火機等各種危險垃圾,此外更有許多大型塑膠、保麗龍、浮球等,實為一項重大任務!透過ICC海洋廢棄物監測,統計出前三名的垃圾為:

第一名: 寶特瓶蓋 ,數量 560個

第二名: 吸管 ,數量 212個

第三名: 釣魚用具 ,數量 140個

 

台灣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民眾享受海景的同時,往往對海洋環境帶來沉重的負擔。經過這次實際行動,每位研華夥伴都充分了解「源頭減量、遠端淨灘」的生活態度,並已成為一顆「善」的種子,將保護環境的理念傳播出去。

有同仁回饋表示:淨灘時間大約1小時左右,卻找到超乎我想像的垃圾量。許多看起來不外乎是去海邊遊玩遺留下的垃圾,也有鄰近國家漂來的,實在驚人。特別是看到年代已久的塑膠袋食品包裝都還完整無缺,都讓人值得省思。

也有同仁說:參加過好幾次淨灘,第一次參與有ICC海洋廢棄物監測的淨灘活動,覺得很有意義,除了更了解大家的垃圾樣貌及分類方式外,也同時檢討著自己是否也都在製造前幾名的垃圾,透過監測真的會很有感哪些垃圾需要被減量。

更有同仁經歷淨灘後有所改變,也絕對是研華續辦淨灘活動的宗旨:從自身做起,使用非一次性餐具,減少製造垃圾,進而感染家人與身邊朋友;環境保護絕非僅是口號,要由日常生活養成好的環保習慣,由源頭減量的生活態度,才能讓環境變得更好。

守護環境,你我一起!鼓勵更多的研華夥伴們,一同善用志工假參加永續公益行動喔!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