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hare】《深度工作力》讀書心得

iShare-研華愛分享】A-4792 范國恩閱讀心得分享

書中提到一個相當關鍵觀念,深度工作 v.s. 淺薄工作。數據指出在網路工具的時代,一般知識工作者花超過60%的工作時間在電子傳訊和網路搜尋上。光是用於閱讀和回覆電子郵件就花了平常工作日的時間約近30%。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下無法從事深度工作,因為深度工作需要長時間不被打斷的思考。這不表示現代知識工作者心智懶散,事實上,他們宣稱自己隨時都很忙碌。這種工作方式正好是深度工作概念的反面:淺薄工作;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這類忙、盲、茫的工作通常是無法創造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但很不幸地,作者發現了在現今的網路時代,知識工作者越來越以淺薄工作取代深度工作,有如人類網路路由器,隨時在發送和接收電郵訊息,注意力頻繁被打斷,以便快速回應。較重大的工作需要深度思考,例如擬定新企業策略,或撰寫重要的經費補助申請書,如果經常被小事打斷,分心的結果將是低劣的工作品質。

這也讓我們瞭解到深度工作是突破工作忙、盲、茫的必要技能,深度工作力是可以協助你快速學習的。而快速學習是需要高度專注。根據作者調查,當前的經濟思維認為,前所未見的成長和科技的衝擊促成經濟的大重構,在新經濟中,有三個群體擁有特別的優勢:能與智慧機器一起工作並發揮創造力的人、各行各業的超級明星、以及有能力動用資本的人。當然,作者也坦白地說明,他是沒有快速聚集資本的能力,但要在數位鴻溝日益擴大之際,成為另外兩群贏家卻是有方法可以加入其中。取決於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與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而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呢?就必需從1990年代初,佛羅里達洲立大學教授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把各家說法綜合成一以貫之的理論,歸納越來越多的研究文獻,然後給它一個有趣的名稱--「刻意練習」來談起。簡單地說,刻意練習的核心成分有:
1、你的注意力必須專注在某個你嘗試改善的技術或嘗試精通的思想。
2、你需要獲得回饋,以糾正你的方法,讓你把注意力放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

第一點強調刻意練習無法與分心並存,它需要在不被打斷的專注。正如艾瑞克森強調的:「渙散的注意力幾乎是刻意練習所需要的專心一志的反面。」;從艾瑞克森提出第一篇重要論文以來的數十年間,神經科學家也開始探索人類處理困難工作的能力進步背後的生理機制。科學家越來越相信「髓鞘」(myelin)是解答之一。髓鞘是包裹神經纖維的物質,可以戲劇化地提高訊號在腦部傳導的速度。要了解髓鞘在改善表現扮演的角色,只要記住,不管是智識或體能的技術,最後都歸結到大腦的電路。這個有關表現的新科技認為,隨著相關的神經元外包覆更多的髓鞘,讓電路傳導更快速和有效,你的技術也會變更好。這提供了刻意練習為什麼有用的神經學基礎。當專注練習一種特定技術時,你反覆強迫相關的神經電路在隔絕下傳導,這是刺激髓鞘生長唯一的方法。也就是說,要速學習一項專業知識,你必須高度專注而不分心。
簡言之,依<<給予>>(Give and Take)的作者--葛蘭特(Adam Grant)所提的生產力法則: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x專注的程度。把工作時間的專注力最大化,就能將每個單位工作時間的生產成果最大化。藉由長時間專注在單一的困難任務,把注意力殘留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讓主要任務的表現達到最好。想達到高水準的生產,必須長時間全神貫注在單一工作,不受干擾而分心。換句話說,能讓你的表現最大化的工作方式,就是深度工作。如果你不習慣長時間投入深度工作,你將難以達到最高品質與最高數量的績效,而無法滿足今日越來越多職業領域的要求。除非你的才能和技術絕對凌駕你的競爭者,否則,深度工作者的績效將超越你。

深度工作力的規則:
準則一、培養深度工作力
你的意志並不是你可以無限使用的一種個性,而是像肌肉一樣,它會疲乏。建立深度工作習慣在於,為你的工作生活建立常規和儀式,減少依靠有限的意思力來進入和維繫不間斷的專注狀態。

準則二、學會擁抱無聊
從史丹福大學傳播學已故教授納斯(Cliffford Nass)的研究發現,線上注意力不斷轉換,會對你的大腦造成持久的負面影響。把人區分為隨時多工的人,和很少多工的人,兩者的差異很顯著。隨著多工無法過濾無關緊要的事,他們無法管理工作記憶,長期處於分心狀態。。納斯發現,一旦你的大腦習慣隨時回應,習慣分心,就難以擺脫癮頭,即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更正確的說,如果你生活中每一刻潛在的無聊,例如必須排隊等五分鐘,或坐在餐廳等待朋友,都用快速瀏覽智慧手機來紓解,那麼你的大腦線路很可能已經被改造,變成納斯研究所說的「心智混亂」狀態,難以從事深度工作。

準則三、拒絕任何好處心態
找出決定你職業與個人成功和快樂的核心因素,只有當一項工具對這些因素的好影響超過壞影響時,才採用這項工具。如果你想戒除讓娛樂網站占據你時間和注意力的癮頭,那就給你的大腦高品質的替代品。這不但能維護你抗拒分心和保持專注的能力,還可能讓你實現祟高的目標,也許是你以前未曾有過的--體驗生活的意義,而不只是活著。

準則四、排除淺薄事務
建議你以懷疑態度看待淺薄工作,因為它的危害往往被大幅低估,它的重要性則被大幅高估。淺薄工作是無法避免的,但必須限制它,不能讓它影響你充分發揮深度工作的能力,因為深度工作才是最終決定你創造的價值的關鍵。詳實地安排工作的每一分鐘、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確認淺薄工作的時間比率,最後,也是我覺得大家都應該要努力落實的,在五點半前結束你的工作。有兩個原因:第一,固定時間表我們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透過無情的減少淺薄並保留深度,節省我們的時間不減損創造新價值。我甚至認為,因為減少淺薄,有更多精力從事深度工作,讓我們的生產力遠超過採用一般不加思索的時間表。第二,設定時限讓我們深思熟慮,組織我們的工作習慣,創造出比沒有組織的長時間工作更多的價值。

最後,希望此文的分享也能讓大家進而開啟深度工作能力,甚而期許大家都能奠定深度工作力,可免於在網路經濟快速變遷的洪流中被淹沒。

返回列表